返回列表 發帖

組屋成功非偶然


iMoney – 10時前

【iMoney智富雜誌—荷馬學人集】坊間有不少評論文章,都是對比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屋境況。當香港「有產者」與「無產者」之間的對陣愈來愈尖銳化時,不少香港人都嚮往新加坡人平均居住面積比較寬敞。據資料顯示,現時新加坡有80%市民居住在組屋(政府的公營房屋),業主佔90%,租客則佔10%,故當地有85%以上市民是業主。當新加坡樓價上升,這些業主便可透過出售物業而獲利,令房屋的流轉速度增加,讓公營市場亦可以市場化操作。

於是,坊間有人建議,大舉增加香港公營房屋,特別是公屋的比例。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,其中約36%人擁有私人樓宇,16%「擁有」公營房屋(絕大部分都是還沒有「補地價」的居屋),30%租住公屋,餘下18%就是租住私人單位和其他模式(包括房等)。大幅增建公營房屋,是否解決香港現有的房屋和社會問題的出路?

獅城:先福利 後市場

大幅增建公營房屋的好處,是在社會生產力兩極化的時候,能為一些人放膽去從事一些經濟效益不高,但富有人文和社會價值的活動與行業,開拓社會經濟的多元發展,而毋須每分每秒皆在生活和市場租金的壓力下,只為餬口而活。

不過,筆者認為這個做法的問題,是會把社會長遠分成兩個不同階層,租住公營房屋的,只會愈來愈難擁有資產;而且,也只會有愈來愈多的土地資源被鎖死在優惠租約上,造成社會資源浪費。

其實新加坡的做法是相反的,他們的組屋可以說是「先福利,後市場」:當地的組屋「能買能租」,亦可「先租後買」,總之就是以市民能夠負擔的價錢出售(這部分是福利),而且他們更可擁有全部業權,5年後亦可以免補地價把房屋出售(這部分是運用市場力量),這方法的優點正正是可把公營房屋的資產激活。

補地價政策阻礙市場化

香港公屋的福利是租務的優惠,組屋的福利則是平價購買資產的優惠,使受惠者享受擁有資產的靈活性。香港居屋也是平價買資產的優惠,市民卻不能真正的「賺取」這個優惠,因為必先補地價才能在市場流轉(就算最近的所謂「白表免補地價」,其實只是買家延遲了補地價)。於是,居屋作為真正補了地價的二手買賣,比例其實非常低。相反,組屋的「先福利」,是和香港居屋一樣,用優惠價錢賣給市民,但「後市場」就是免了補地價的部分。

一般坊間談新加坡組屋的好處,只是集中在面積大,而且是公營的,卻忽略了其成功的關鍵因素,就是「先福利,後市場」。未來10年,香港公營房屋的比例會逐漸提高,但是筆者擔心,如果我們只沿用舊思維,而不真實看看新加坡成功之道,只會使社會的矛盾進一步惡化。

黃元山

曾任職不同投行十多年,長駐紐約和倫敦,官拜屬管理層的董事總經理(Managing Director),主管信貸債劵衍生部門,獲耶魯大學碩士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士。現為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、公益金預算及分配委員會委員。與一位好友自稱「荷馬學人」,論盡經濟金融的軼事和奇想。
朱女=小貓
小貓=朱女

TOP

McIntosh MAC1500
Revox B-226S

TOP

尼個問題太深
因為無人可以
預測
未來人口增長,經濟變化,地區穩定
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是為茶館精神

TOP

中國正朝
新加坡模式
進去
集思廣益凝聚力量是為茶館精神

TOP

返回列表